教师节前夕,教育部公布了《教育部关于表彰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决定》,我校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教授、人体形态学实验中心副主任沈若武教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这是沈若武在平凡岗位上的默默耕耘赢得了师生的又一次认可与赞誉。此前,他曾多次获得各级荣誉称号:青岛市“劳动模范”(2018年),青岛市高校“教学名师”(2014年),青岛大学“教育先锋”(2017年),青岛大学“最美教师”(2016年),青岛大学“年度教学十佳”(2013年),青岛大学“师德标兵”(2010年),“青大青年学者讲堂”优秀学者奖(2009年),连续12年荣获医学部“学生最喜爱的十佳教师”荣誉称号(2008-2019),青岛大学医学院“优秀教师”(2012年),青岛大学医学院“师德标兵”(2008年)。
岗位艰苦 甘之如饴
解剖学是医学院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础和传统学科,解剖学教学岗位特殊,艰苦非常人所能想像。多年来,沈若武和同事们在浓度远超国标500多倍的有强烈刺鼻的福尔马林呛人气味中,在世人的不理解中,一直默默奉献着。在连续23年间,承担了本科生《局部解剖学》和《系统解剖学》教学任务总计达7000余学时。教学工作量与教学质量均名列前茅,沈若武讲课认真、严谨、生动、幽默,思路清晰、易懂易记,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学生们亲切的称他为“小武哥”,曾连续12年获医学部“学生最喜爱的十佳教师”荣誉称号,“小武哥”称号目前在青医校友及网站上广为流传。
面对特殊的工作环境和艰苦的工作,沈若武的内心也不是没有恐慌,多年福尔马林刺激造成的鼻炎和中耳炎也经常发作,特别是上完解剖课之后,许多毛病都显现出来,鼻子耳朵都不好受,但多年的职业素养和强烈的责任感,让他无惧于福尔马林的强大威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他是真正的把教师当做事业来做的,而不是职业。”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夏玉军这样评价沈若武。
立德树人 润物无声
“教育,爱为先。”回顾从教历程,沈若武体会到,在教育教学中,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是作为教师必备的道德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友好地对待他们,理解和信任他们,多和他们交流。做学生的好老师,首先要爱学生,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同学们说从来没有见过沈老师发脾气,总是微笑着包容学生的一切。由于解剖课很特殊,他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使用规定,规范实验操作。不过,要是同学会犯错,这时候他批评学生也是和颜悦色、耐心说服;有时候他宁愿自己花时间去纠正学生犯下的错误。沈若武经常说:“他们还都是学生呢,哪能不犯一点错呢?老师要做的就是陪伴他们一起成长。好老师,首先要爱学生,这样他们也会去爱他人。教师,就是要为学生成长铺好路。”
2016级研究生孟海宁说,“沈老师经常为学生解答问题来不及吃午饭就接着去上课。不管是不是他的学生,只要去找他,老师能帮忙的一定尽全力解决问题”。2015届毕业生赵成说道,“在我的心里,沈老师既像慈父,又像朋友。我很庆幸能在大学期间有这样一位优秀的老师。”赵成是回族,沈若武时常带他去清真菜馆“改善生活”,赵成生活学习中遇到困惑也愿意找沈老师诉说,而老师总能教给他一些小秘诀。毕业后,赵成为了实现去北京名校继续深造的理想,选择继续复习考研,就要冲刺了,沈若武特地买了清真牛肉干给赵成送去。
本着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的理念,为提升教学质量,沈若武潜心琢磨、积极投入各项教学改革,参与编写国家级及省部级教材7部,参与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1项,山东省教育厅教改项目2项,同时作为指导教师获批本科生创新实验立项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指导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12篇,其中第一作者6篇,指导本科生获国家基础医学创新大赛或奖1项。
不惧偏见 坚守圣地
解剖课上的遗体是医学生不可或缺的“大体老师”。长期与这些特殊老师打交道,难免会遭受世人的不理解,但沈若武老师不以为然。
作为解剖学教师,沈若武要与同事们一起常年配合青岛市红十字会完成每年的遗体捐献的接收工作,协调处理市红十字会、遗体捐献家属及殡仪馆的相关联系工作,以家属的名义在殡仪馆完成了所有遗体的火化工作。在接来每个“大体老师”时,先要立即进行专业防腐处理,再经过2至3年过渡期后,才能用于实验,但是每个“大体老师”只能使用一个学期,需要送回殡仪馆火化。在送别仪式上,沈老师带着同学们围着“大体老师”鞠躬默哀,仪式过后,沈老师会亲自装扮好这些特殊的老师,让他们入棺、然后一直护送“大体老师”去殡仪馆,亲自送他们最后一程。至今沈若武老师已处理并护送过近200具遗体,每一次他都用最谦恭最敬仰的态度来对待,每次焚化前在家属栏中签名,他都郑重签上“沈若武”三个字。
爱岗敬业 锐意进取
除承担繁重的本科教学任务外,沈若武还承担着大量的研究生课程。其中在职研究生多为外地生源,其课程学习多在本地进行。他们遍布于山东省的各个地方,如临沂市的平邑、蒙阴;菏泽市的成武、定陶、单县;还有烟台、潍坊……由于有的地方交通不便,需要坐完火车再坐汽车。沈若武一般周五下午往学生那里赶,坐晚上的夜车,周六上课,周天的下午或晚上还要赶回来上周一的课,忙碌成为他的生活常态。“除去法定假期,一年中有30多个周末,我每年大约有10多个周末不能在家陪伴孩子与亲人。”他歉意地说:“这种陪伴的缺失是语言难以代替和抚平的。”
为培养卓越医师、自己首先要及时洞察本领域最新前沿,在繁重的教学之余,沈若武不忘科研,经常带领研究生、废寝忘食工作于实验室中。近年来,主持及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山东省教育厅项目各1项、青岛市科技计划2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6篇,其中SCI收录12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参编《临床神经解剖学》等7本专业专著;获评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句医学生们的誓言,鞭挞着学生,也牢牢地镌刻在沈若武的脑海。他说做老师与做医生其实是一样的,都需要持久的稳定的爱心、细心和耐心。自己虽然不能站在医疗一线救死扶伤,可是学生们能够传承他的梦想,代替他走向许许多多的生命,挽救性命于危情之间。秉承这份执着与信念,沈若武多年来踏实、坚定、从容的走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青医人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