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风范
    首页 / 正文

    师德领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周海波

      发布日期:2025-01-16  浏览次数:

    周海波,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特聘一层次教授,博导,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青岛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曾获青岛大学人文社科突出贡献奖、青岛大学科研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B074

    始于热爱 源于挚情

    读书,是周海波一生的挚爱。

    1975年,高中毕业后的周海波在昌乐老家当民办教师。当时,学校有一个封闭已久的窄小而简陋的资料室,里面存有不少早已被尘土覆盖的书籍,但周海波毫不在意,他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精神品格,徜徉于书海之中,就这样,每晚的秉烛夜读成了周海波一天中最放松和愉悦的时光。

    1977年12月,周海波与570万学子一同踏入考场,赶赴自高考制度恢复以来的第一场高考盛会,并最终考取曲阜师范大学。每当回望过去那段时光,周海波都会不自觉地感叹:“功不唐捐,玉汝于成,是那些被灰尘覆盖的书籍和在资料室秉烛夜读的日日夜夜,帮助自己踏入了大学的殿堂,并支撑起深埋于心的文学梦想。”

    1890E

    进入大学的周海波依然坚持对读书的热爱,他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打开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门,并为之奋斗一生。他的毕业论文《跋涉者的第一步——〈跋涉〉与萧军创作风格的形成》被收入《全国大学生优秀毕业论文选编》,毕业后,周海波更潜心专注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术事业之中。他会为了能够及时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讨论课题内容而在火车上站整整一夜;会为在浩瀚且泛黄的报纸书页中发现新的研究资料而雀跃欢呼;会为在散步、爬山、旅行时灵光一现而浮现的新颖想法喜不自胜。可以说,正是对于学术研究的兴趣与热情,从始至终激励着周海波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征途中一次又一次地披荆斩棘,拨云见日。

    2020年,周海波教授的长篇论文《中国“现代小说”的理论建构及其文学史意义》在《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4期发表。这篇论文2万5千余字,通过考察“现代小说”概念的形成与演变,揭示“现代小说”在中国文学文体建设与裂变中的独特作用,探寻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中国社会科学》是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杂志,主要发表哲学社会科学前沿研究成果,被学术界誉为中国最高水平的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

    追求博识 渐进卓越

    1996年,周海波来到青岛大学任教,经过多年的学术研究,周海波逐渐意识到:几乎所有的文学问题都可以归结到文体本身去认识和解决。大到一个民族的文学思想,小到一个作家的精神品格,皆与文学文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百年发展,存在大量有价值的文体理论,整理并研究这些理论文献,对文学学术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与此同时,对周海波个人而言,多年来在学术研究中积累的文献资料也需要有较为集中、系统的整理与研究。因此,为了弥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资料整理与汇编方面存在的不足,并给予自己多年来的学术成果一个阶段性总结,周海波萌生了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文体理论进行文献整理与研究的想法。

    2017年,周海波教授作为首席专家承担的《中国现代文学文体理论整理汇编与研究(1902—1949)》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是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层次最高、资助力度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国家级政府基金资助项目。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重大项目,对于已经年近花甲的周海波来说,要在五年的时间里,奔波于全国各大图书馆查找相关报刊杂志与史料,组织团队去系统整理、汇编中国现代文学文体理论的文献资料,并运用文体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现代文体理论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这本身就是一个卷帙浩繁的大工程。此外,由于年代久远且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大量文献资料遭到破坏或已散佚,如何做到资料收集的“全、准、清”,成为了横亘在课题研究当中的最大挑战,而周海波的选择是——迎接挑战!

    17DA2

    匠心为师 文脉传承

    读书、写书、教书,是周海波教授理想的生活状态。在4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将自己对于读书的热爱和在读书中获取到的快乐,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了学生,培养研究生近百名,2006年获山东省首届优秀研究生导师。

    周海波教授一直秉承“教学是为了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的教学思想,主持山东省精品课程《中国现代文学》、青岛大学精品课程《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赏读》等。在课堂上,他通过介绍优秀作家、阅读经典作品等方式,锤炼学生的思想智慧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综合素养,使学生在享受文学的同时,获得全面的成长。“富有激情、信息量大”是学生们对周海波课程的一致评价。在他的培养下,一大批学生成长为国字号人才、知名专家学者、管理技术骨干,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72471

    周海波教授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年度项目2项、后期资助项目1项,承担教育部、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3项,在国内重要刊物《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当代文坛》等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新论》、《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传媒时代的文学》、等学术专著20余部,曾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山东省刘勰文艺评论奖2项,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二等多项、青岛市社科优秀成果一、二等奖多项。


    志高则其言洁,志大则其辞弘,志远则其旨永。作为一名爱书人、读书人、写书人、教书人,周海波教授始终满怀对文学的热爱、对学生的喜爱、对学校的敬爱,他以文学为志,以笔墨为伴,以教育为帆,真正诠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内涵和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