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风范
    首页 / 正文

    师德领航——国家杰出医师董蒨

      发布日期:2025-03-05  浏览次数:

    ,青岛大学数字医学与计算机辅助手术研究院院长、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小儿外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山东省数字医学与计算机辅助手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院长,青岛大学医学部常务副部长。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六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山东省医学会副会长。2021年、202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泰山学者攀登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获“全国百名优秀医生”、“山东省首届十大名医”、“山东省‘勇于创新奖’先进个人”、“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2025年获“国家杰出医师”荣誉称号。




     


    一、数字诊疗开拓者

     

    62年前,一个小小的早产儿降生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自此,董与青岛医学院、与小儿科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9年,董蒨进入青岛大学前身之一的青岛医学院,就读儿科学系,随后留校任教并成为了附属医院的一名小儿外科医生。孩子不是成人的缩小版,尤其是刚刚出生的孩子,各个脏器功能发育都不是很完善,所需处理和成人完全不同。作为小儿外科主刀医生,董几乎每天都处于“高压”状态,时刻准备着与生命赛跑,不断挑战生命禁区。在董眼里,医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份责任。

    有一次,医院接诊了一名被车轮轧过腹部的4岁女童,CT显示,她可能肝脏受损,但具体伤情如何,不得而知。儿童肝脏相较成人更小,手术难度也随之上升。可是,仅借助CT二维图像,医生只能凭经验在脑中构建肝脏立体图像,难以实现精准手术。压力巨大,但没有退路。最后,董凭借丰富的经验以及沉着的心态找到所有出血点完成了手术。孩子救过来了,但董蒨却下定决心要创建一个手术系统,让医生在手术前就充分掌握病变出现在哪个脏器、哪根血管,而不是在打开腹腔时一个个去找。


    1516D


    2010年初,已成为中国小儿肝胆外科学组组长的董,率领团队开展了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小儿肝脏肿瘤手术治疗临床决策系统开发的研究。历时两年多,“小儿肝胆胰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终于问世,该系统不仅能对二维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把腹部脏器和血管从各个角度详细展现在屏幕上,医生也可进行精准的手术模拟、手术规划和导航。2014年,这一系统正式获得国家注册证,推向临床应用市场。2019年,另一位不幸的4岁男孩被越野车轧过肚子,多年前的噩梦又一次重现。但这一次,孩子的CT数据传到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里,15分钟内,三维重建就传到了手术室。在精准的手术规划后,董胸有成竹地拿起手术刀,一开腹就直奔主题:肝左叶切除、血管修补、肝脏修补……因为伤情尽在掌握,医生抢救效果明显提高,孩子也安然度过危机。

    如果“偶尔能治愈”是一个奇迹,那么反复出现的奇迹,则让人对医学技术越发有信心!该项研究成果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20年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至今已服务了326家医院51000余例病人,而这5万多例病例信息,也被董团队再收集利用,建立了全球最大的人类数字肝脏数据库开放平台


    CF379


    二、儿童健康守护者

    作为一名儿科医生,董蒨不仅研究儿科的疾病,更关注孩子的健康。在攻关国家“十二五”重大课题期间,为获取大量的猪肝CT数据,需要经常进行猪肝研究。大学时代深深印在脑海里的猪肝与儿童营养的关系,以及猪肝祛毒的问题时常在董心中浮现。

    猪肝营养丰富,铁含量达22.9mg/100g,为猪肉的14倍之多,且能够直接被机体肠粘膜所吸收利用,可作为辅食为孩子补充铁剂、维生素A、蛋白质等。然而由于猪肝是猪体内最大的毒物中转站和解毒器官,如何为猪肝祛毒,获得“安全猪肝”,成为了研究的难点。

    董蒨带领团队通过对猪肝的肝小叶超微三维结构、细胞组织学和解剖学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验证,最终独创性地提出了青英董氏祛毒猪肝技术。该技术可以将隐藏在微小肝细胞间隙(微米级的肝窦)内残留的内毒素等有害物质清除,使猪肝不仅变得更干净、更安全,而且还没有了普通猪肝的腥苦味道,从根本上解决了人们对于猪肝残存毒素的担心。2022年,相关专利“一种新鲜动物肝脏的清洗、祛毒以及细胞组织保鲜的方法”(专利号:ZL201710228662.8)荣获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该项技术至今已获得中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等12个国家26项发明专利,首创研发以肝源性小分子活性肽为主要成分的青英肝肽高科技健康产品。依托该技术的成果转化,2020年青岛大学功能健康食品研究院获批成立,推动了我市及全国功能健康食品产业发展。


    1609F


    三、知识传承筑梦者

    董蒨的另一个身份是教师。医者仁心,师者匠心。从教40年来,董蒨教授始终坚守讲台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课,将自己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积攒和更新的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他牵头开设国内首家数字智慧医学微专业,培养硕博研究生86名,用真诚与责任收获了所有学生的尊重与敬爱。他作为学科带头人承担青岛大学临床医学一流学科建设项目,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小儿肿瘤外科学》(第1版),《小儿肝胆外科学》(第12版)等学术专著5部,指导博士生获第十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全国二等奖、山东省特等奖等。

    作为山东省数字医学与计算机辅助手术重点实验室主任,董带领团队积极开展“产学研企”合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形成了数字医学设备研发与临床应用结合的优势特色。团队以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打造了一支创新型、研究型、富有活力的高层次人才团队,成功培养泰山学者特聘专家3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3人,山东省突出贡献专家2人,山东省齐鲁卫生与健康杰出青年人才3名,青岛市突出贡献特聘专家1人,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8人,全职引进海外留学经历博士9人。自2020年以来,实验室团队共承担国家级项目26项,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重大项目6项;获得省部级课题11项,其中山东省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2项。共发表高水平论文133篇,授权发明专利73项,授权软件著作权5项,完成产品成果转化3项,累计销售近5亿元。获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省级奖项16项。


    1B6C2


     

    医者仁心术,寰宇享福祉。在救死扶伤的医疗“战场”,董蒨教授以精湛的医术和无尽的爱心,为无数病患儿童点亮生命的希望之光;在立德树人的教育“阵地”,他以渊博的学识和深沉的关怀,为万千求知学子铺设梦想的启航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