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风范
    首页 / 正文

    杏坛之光——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马光亭

      发布日期:2025-03-05  浏览次数:


    师者心语:

    那校园里的海棠,在应开放时,总是毫不犹豫地绽放,即便它不知道自己是明媚的,不在乎是否被看见,甚至不知道自己是一朵花,但依然努力向上、专心致志于生存的相搏相亲。我想,教师在教学中的生命绽放亦如是。


    春风化雨:以爱之名,浇灌未来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同学们把现代文学史的期末考试前夜称为“马光亭之夜”。因为马老师讲的这门课,其要求之高可谓远近闻名:课上讲过的诗歌,必须一字不差地背过,随堂随机默写;所学作家的代表作,也必须阅读原典,课上互相提问。在“马光亭之夜”,同学们纷纷挑灯夜战,狂背诗书。即便是选修课,马光亭对学生们的要求也没有放低。《曹禺精读》课上,学生不仅要阅读剧本,更要会演绎剧本,将人物的内心活动和语言都琢磨透;民间文学课更是要实打实地下田野、做研究,不能“纸上谈兵”。

    从教26年来,马光亭坚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教学。高标准的背后其实是她对学生的良苦用心。“我知道我的课要求很严,每次考试我都和学生说没有范围,默写和阅读也是绝没有退路,学习是原则性的问题,我在这方面没有半点让步”。教学于她,并不仅仅是一份工作,一份职责,更是一种热爱,一种救赎。在她眼里,教师并不是一个以高姿态去爱护或者教育学生的角色,反而是学生使她的生命更加完整、幸福。在马光亭看来,学生就是她的宝贝,而在学生眼中,她也是大家亲切、真挚的“马姐姐”。在她的课堂上,学生总是能了解到课本以外的奇闻轶事,时刻充满欢声笑语;在教学之外,她不断研究学习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在生活中,她遇到好的素材,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向学生们分享。她会巧妙地从每一堂讲课内容中抓出一个传统文化的“谜”,吸引学生像文化侦探一样主动地学习、钻研。例如讲嫦娥奔月传说,她会先抛出一个谜——“嫦娥为何抱玉兔”,接着衍生一系列的谜:为什么奔月传说讲的是一个女人和一只白兔?为什么这个女人不叫翠花?为什么嫦娥抱着的是玉兔而不是泰迪?用“谜”引学生“入迷”,继而自发地探索,最终,他们会发现其中的必然性——嫦娥抱玉兔是几千年民族传统文化沉淀而成的中国形象。


    2048F


    教学相长:匠心独运,精雕细琢

    在讲台上打磨了许多年,马光亭总结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首先,要学跳舞,先学走路。这是一句儿歌的歌词,同时也是一位教师站上讲台的第一步。要逐步建立一个稳定的教学框架,从教学内容、方式到风格,不断充实,在此过程中,慢慢体会、寻找适配自己的教学技巧,尤其关注学生的回馈,对自我的教学品相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与自省。教学讲究慢工出细活,不仅学术内容必需严格推敲,以免出现硬伤,而且教学设计的次第展开也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地探索,否则,“仓促之业”即便有所获,也可能仅获“须臾之名”,难以走得更远、更稳。

    在基本站稳讲台的基础上,可以尝试结合自己的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方法、设计的开新与突破,坚持进行有效的自我更新,将教学看作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在取得一个收获后,继续出发,哪怕是对之前教案、课件的一个标点符号的小小修改,也可能会给自己带来进步的喜悦。更何况,阶段性地更新教学,本身就是对自我的一种整合,会带来整肃生命的愉悦感,甚至是超越自身的愉悦感。

    如果用足气力、方法,依然收效甚微,甚至学生不为所动,那么,就必须承认高校教师及教育的有限性,不要气馁,更不能妄自菲薄,而要有从“有限”向“无限”展望的信心与沉实。教学效果的显现兼具长期性,不应拘于在校这一集中业绩期的体现。同时,教学“效”与“用 的标准应是多元而广阔的,哪怕教师给困境中的学生一个温暖的眼神,也可以辐射为爱的传承,比单向度知识的累积在立德树人的锻造中意义更为深远。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在自己有限的职守和生命中尽职尽责,在此基础上,自有水到渠成、桃李天下的愿景。

    正是扎扎实实地走好了每一步,兢兢业业地做好了每个细节,马光亭逐步成长为了名副其实的“名师”。她讲授的民间文学课获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她本人荣获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山东省高校教学名师、青岛市高校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C810E


    赤子之心:守护传承,含英咀华

    马光亭虔心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她始终坚持“要与自己的文化在一起”“民族精华得亲自尝”。2006年,在经过多年课堂沉淀后,她启动了民间文学课的实践教学——田野调查。带领一大群学生到遥远的乡村,且不说需要消耗大量的财力、人力、心力,单说安全问题就能让人陷入崩溃。但考虑到民间文学强调的是面对面的、有温度的人的活态、口头讲述,最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眼见为实的文化现场切身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真实存在样态,由内而外迸发同喜同悲的民族情感与担当,她深吸一口气,心一横,就出发了。她和学生们用脚步丈量着一个个小村落,用一次次实地调查保护了那些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2007年,在考察青岛即墨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时,他们发现当地珍贵的明代石刻被毁得七零八落,这令他们无比心痛。他们小心翼翼地抚去碑上的灰尘,用清水浸润过每一个方块字,绞尽脑汁地组合那些被打乱的字符,无数碑刻碎片在社员的夜以继日中逐渐趋于完整。在马光亭团队的帮助下,当地秃尾巴老李的传说资料渐渐丰满,最终在2008年成功申请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32DB4


    2008年,青岛大学民俗学社成立,马光亭担任指导教师。民俗学社延伸、实践着民间文学课程的教学,是课程实践化的化身,多年来始终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每年端午、中秋、上巳节等,马光亭都会坚持不懈地带领学生举行中华传统节日系列文化活动,协助策划柿子采摘节、花朝节等青岛大学传统节日文化标志性品牌。近年来,人民网、新浪、搜狐等各大媒体都曾对民间文学课、民俗学社的实践教学活动进行了大量报道。



    在教学之余,马光亭倾心向学,先后主持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省市级项目,在《民俗研究》 《世界宗教研究》等权威期刊发稿10余篇,多次获山东省高校、青岛市社科成果奖。她还带领学生指导、帮助青岛各地区乡村的文化保护与传承,切实助力于乡村文化振兴建设,并将学生培养成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力军。将正在消失的民俗学珍贵资料尽可能地保存下来,给青年人一次喜欢上传统民俗与文化的机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这是马光亭对学生的期望,也是她一生不懈奋斗的目标。


    22677


     

    “以学生心为心,以家国爱为爱”。在马光亭老师的教学生涯中,她始终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在所热爱的事业中燃烧和奉献着。她开创了一条向外驰骛与向内躬求相结合的道路,奋师道之光、咀民族之华,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也播撒和浇灌了一丛丛新生的希望。